减持网是立足于上市减持网是立足于上市公司股票减持退出的专业咨询机构。在减持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我们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创投机构,提供专业的减持咨询和非标方案设计服务,不止于解答客户当下面临的问题,更着眼长远,站在客户的立场,为客户降低交易结构风险,以已之长,陪伴客户稳健退出。
协议转让新规出台,上市公司应如何应对!
协议转让新规出台,上市公司应如何应对!

协议转让新规出台,上市公司应如何应对!

2025年3月20日,监管机构正式下发《以协议转让方式违规减持线索筛查指引(试行)》,针对上市公司股东通过协议转让规避减持限制的行为,提出八大筛查标准,包括转让双方关联性、受让方过桥特征、交易背景真实性、资金来源匹配性等。这一政策被视为2024年减持新规的延续与深化,旨在堵住协议转让中的监管漏洞,遏制大股东违规套现行为,维护市场公平。

新规明确指出,协议转让不应成为规避减持限制的工具。例如,对于触及破发、破净或分红不达标的公司控股股东,若其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减持比例已达上限,则可能被认定存在规避动机。此外,受让方若存在频繁参与大宗交易、司法拍卖等“资金掮客”特征,或为空壳化企业法人,也将被重点监控。

合规压力加剧,股权结构调整难度上升

新规实施后,协议转让的审批门槛显著提高。据界面新闻调查,2024年5月减持新规落地以来,已有超400家上市公司披露协议转让计划,私募基金成为主要接盘方。然而,新规对受让方资质、交易真实性的严格审查,将导致协议转让周期延长、隐性成本增加。部分上市公司高管直言:“交易所和中登公司审查近两年已越来越难”。

新规剑指私募基金代持行为,强调股权结构透明化。例如,部分私募机构通过协议转让代持股份,未如实披露实际控制关系,可能引发监管部门对一致行动人的误判。未来,上市公司需强化对受让方的尽职调查,避免因代持问题面临处罚或股权争议。

对于破发、破净或分红不达标的公司,其控股股东通过协议转让减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类企业若无法通过合规减持缓解资金压力,可能被迫转向其他融资渠道,甚至影响战略投资者引入的积极性。

短期阵痛与长期红利并存

新规通过打击虚假交易与过桥减持,降低股价异动风险。例如,筛查协议转让后股价异常波动,有助于识别人为操纵迹象,避免中小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遭受损失。

要求受让方具备中长期持股意愿,抑制短期套利行为。此举或推动更多产业资本与价值投资者入场,促进市场从“投机主导”向“价值主导”转型。

通过规范资金来源与支付安排,防范杠杆资金违规流入股市,降低因减持引发的连锁流动性危机。

部分股东因减持受限可能转向二级市场抛售,叠加近期沪深京三市成交额持续高位(如2025年2月27日成交额突破1.5万亿元),或加剧市场波动。

私募基金等传统接盘方若因合规审查退出,可能导致高估值个股面临流动性折价。例如,2024年11月沪深京新股曾因资金追捧涨幅超300%,但部分公司基本面难以支撑过高估值。

投资者需重新评估协议转让标的的真实价值,警惕受让方资质瑕疵引发的后续风险,如锁定期满后清仓式减持。

监管与市场的动态平衡

从近期市场表现看,沪深京三市在政策出台前已显现韧性。2025年3月19日,三大指数午后翻红,超1900只个股上涨,机器人、新能源等板块领涨,反映投资者对结构性机会的持续关注。新规落地后,短期内市场或经历情绪面调整,但中长期来看,合规性提升有望增强外资与长期资金信心。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需主动适应强监管环境,探索合规减持与战略转型的协同路径;对于投资者,则应聚焦基本面扎实、受让方资质优良的标的,规避存在代持嫌疑或历史减持争议的企业。

此次协议转让减持新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深刻转型。尽管短期阵痛难免,但通过堵住套现漏洞、净化市场生态,将为投资者营造更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奠定制度基石。在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均需以更审慎的态度拥抱变革,在合规框架下探寻新的增长机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3 -2025 上海择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 202115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