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市场永远不缺黑色幽默的剧本,就在科兴制药股价冲上历史新高63.99元的第二天,控股股东科益医药突然甩出一纸减持公告:计划抛售不超过598.92万股,按当日收盘价折算,这笔IPO前取得的原始股即将变现3.36亿真金白银。
而官方解释“优化股权结构、增加流动性”的说辞,瞬间在股民圈炸出漫天调侃——毕竟这位持股66.01%的绝对话事人邓老板,既是控股股东实控人又是上市公司董事长,这波操作让市场直接用脚投票:公告次日股价暴跌8.51%,市值单日蒸发近10亿。
回看这场资本大戏的伏笔,科兴制药的逆袭堪称教科书级翻身。
2023年还深陷亏损1.9亿泥潭,靠砍掉干扰素等烧钱项目、压缩52.7%研发支出勉强止血;
转眼2024年就凭白蛋白紫杉醇攻破欧盟市场实现海外收入激增60%,带动全年净利润扭亏赚得3148万。
更让资本疯狂的是其肿瘤恶病质新药GB18——这款靶向GDF-15的纳米抗体与辉瑞同台竞技,被《自然》期刊点名称赞可能破解PD-1耐药难题,故事够性感,股价自然火箭升空,机构们集体押注:易方达、中欧医疗等公募基金一季度疯狂扫货,十大流通股东门槛直接被买高30%。
但魔鬼总在细节里跳舞。邓老板嘴上说着“持续看好”,行动却很诚实:此次减持虽只占其持股量的4.5%,但时机拿捏堪称艺术——就在创新药管线估值炒到沸点、公司动态市盈率突破100倍之际。
要知道科益医药四年前IPO成本仅22.33元/股,如今56元高价套现,收益率超过150%,抵得上公司苦干十年净利润。
放眼当下A股,科兴绝非孤例。当中超控股借着核聚变概念狂拉12个涨停,实控人连砍三刀减持;
万辰集团高管在10倍股顶点集体抛售股权激励股票,资本永远在重复同一个剧本:故事讲得最动听时,正是抽身离场的黄金窗口。
而对科兴而言,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开始——当白蛋白紫杉醇的欧盟红利吃尽,GB18离上市还隔着临床三期深渊,此刻大股东抽走3亿弹药,是战略转移还是信心动摇?答案或许藏在K线那根-8.51%的阴线里。毕竟资本市场最诚实的永远是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