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号到27号这一周,据同花顺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场共有104份减持公告,数量创了自2023年8月份以来单周新高。还有好些股票同时几个股东发了减持公告。
我们在“上周新增超90份减持计划!”一文对于主要的减持公告都有梳理。似乎突然之间,减持大闸开始放水了,这到底什么个情况?
本月初,受太平洋对岸那个不正经的老家伙突然举起关税大棒的影响,全球的股市都陷入动荡之中,A股向来都是跟跌不跟涨的,也难以独善其身。
为了股市维稳,从4月7号到17号全市场无一份减持公司,我们在“关税黑天鹅突袭后,A股进入减持冰冻期”一文中有提到,当时我们做出乐观估计,综合二级市场行情叠加年报窗口期因素,认为要到五月份才能逐步放开减持,但事实证明是我们太过于保守了。
当时我们问过一些上市公司的朋友,他们接到了相关方面的电话,明确不让他们减持,要以大局为重,共同维护股市稳定。仅仅过去半个多月,市场上的风向好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上证指数在4月7日大跌后,在股市维稳政策的支撑下,马上开始了反弹,一度出现了8连阳,一度接近完全回补了4月7日留下的向下跳空缺口。市场的恐慌情绪得到了遏制,慢慢恢复了正常。
可能二级市场行情趋于稳定,监管开始放松了对于减持的管制。细看这些减持公告,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有好几份公告股东的股份来源是协议转让受让所得,包括了江南化工、恒华科技、美邦服饰、沃尔核材、世纪瑞尔、辽宁能源、达刚控股、汇创达、国新文化、城投控股、福鞍股份、三江购物、神力股份等。这些股东大部分是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通过协议转让取得的股份,正好就是去年协议转让井喷的那段时间。
而这些将被协议转让的股份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那些二级市场减持受限的控股股东。
最终,还是需要韭菜们扛下一切,控股股东们的减持接盘方仍然是韭菜。
由此可见,去年的那些接手协议转让的何来长期资本?至于他们究竟在干些什么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监管层也选择了默许。联想到前面市场上流传的那份文件,要严查绕道减持,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锁定期满后是否立即减持或清仓。
但这份文件也迟迟未正式落地,应该是背后的各个利益方正在角力,还未达成一致。虽然对于今年协议转让的各个参与方造成了重大影响,但是依然挡不住去年已经完成过户的那些股东们的减持冲动,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个时候开始放开减持的管控,出乎意料之外,其实又在意料之中。
上证指数经过半个月的反弹,已经收复了大部分失地,是因为一些权重板块在强拉,银行板块创了历史新高,大部分的中小市值股票依然大幅下跌,很多韭菜们损失惨重。
在老兵正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收到了一个券商朋友的信息,传言上交所这周大概率继续盘中监控净卖出金额,净卖出三四千万的投资者可能接到盘中电话提示,净卖金额更多的可能被暂停卖出并收暂停函,跟上周保持一致。
交易所仍然在监控投资者的净卖出行为,却开始放开股东的减持,这个政策怎么看都怎么拧巴,但这又恰恰体现了我们的制度性优越——领导决定效率极高。
为什么又说是意料之中呢,从2023年下半年起,监管开始限制A股股东们的减持,给股东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不方便。要知道,这些股东们可是咱们妥妥的富人阶层,理应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