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5日,山东证监局公布两则行政处罚决定书,直指“园城黄金”(现退市公司)内幕交易及证券账户出借两大违规行为。


涉及三名关键人物:
徐成会:作为内幕信息知情人,通过借用他人账户提前抛售股票“避损”359.04万元,被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并与另一责任人合计被罚1795.19万元;
牟赛英:时任园城黄金董事、副总裁,参与操作内幕交易,被罚179.52万元;李正楠:因出借个人证券账户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
时间线:
2022年12月22日:徐成会借用账户通过大宗买入股票,资金自筹,股票实控权归其所有。
2023年4月18日-21日:徐成会决策、牟赛英操作账户清仓抛售。
2023年4月26日:园城黄金发布退市风险警示公告,股价三日内暴跌27.14%。
交易细节:
2022年12月,徐成会通过大宗交易借用“李某楠”账户买入63.94万股园城黄金,资金与股票实际归属其本人。
2023年4月,在园城黄金发布业绩预亏公告前夕(公告显示净利润亏损超120万元,营收不足1亿元可能触发退市风险),徐成会与牟赛英共同决策清仓股票,成交金额897.22万元,成功避免损失359.04万元。
经监管认定,该内幕信息形成于2023年4月10日(公司确认营收不达标的关键时点),而徐成会早在4月11日知悉内幕信息,牟赛英则于4月17日前获知。信息敏感期内交易行为与其知情人身份高度关联,且无法提供合理解释,构成内幕交易铁证。
历史关联:
案件另一焦点在于徐成会与园城黄金前董事长、实控人徐诚惠的关联性。
公开信息显示:
两人姓名拼音均为“Xu Chenghui”;
出生时间均为1965年2月;
徐诚惠曾因2017年内幕交易、行贿等罪名被判刑并罚款100万元。
尽管监管未明确二者为同一人,但高度重合的个人信息引发市场猜测。
此次罚单是新《证券法》落地后的又一典型案例。
监管层通过三大举措强化市场秩序:
法律震慑:提高罚款倍数,扩大处罚范围;
技术监控:中国结算联合券商核查账户实名制,锁定异常交易;
执法联动: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并行,加大违法成本。
2024年1-7月,监管部门已启动账户借用核查,违规者将被列入重点监控名单。
案件梳理完,我说下倒仓这个事情:
大宗交易倒仓:市场常规有两种做法,一个是倒给个人,另一个就是倒给私募产品。
这个案例就是利用的个人账户大宗交易建仓,为的就是规避对于董监高的监管,并且想要在高点或者特殊时间节点抛出。
倒仓的特点,正如这个案例一样,控制权还是在股东本人身上。
这个就像是我之前写协转代持的这个事情一样,最核心的点:在于是不是会认定为内幕交易。
参考这个案例来说的话,协议代持的机构和股东之间,其实也存在帮助其内幕交易的嫌疑,因为他们自身是没有卖出的自主权的。
如果通过大数据和资金交叉倒查的话,很多私募、有限合伙(包括国资)和个人可能会被查到潜在违规问题。
至于会不会真查和查到哪个地步,谁又知道呢?
数据补充:
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期间,通过协议转让由个人、有限合伙和私募基金承接略记如下:
私募基金:约120家(占总数30%)
典型案例:
1. 捷荣技术(002855.SZ):控股股东以35.02元/股协议转让8.08%股份给四川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国资背景)。
2. 长川科技(300604.SZ):控股股东以29.6元/股转让5%股份给杭州重湖私募基金,总价9.22亿元。
3. 蒙泰高新(300876.SZ)、爱朋医疗(300753.SZ):多家私募如广东南传、浙江弘悦等参与受让。
有限合伙(含国资背景):约45家(占总数11%)
典型案例:
1. 隆利科技(300752.SZ):上海国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代表上海国盛海通民企基金)受让10%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2. 三湘印象(000863.SZ):实控人协议转让25%股份至国资背景企业,推动公司“拥抱国资”。
自然人:约80家(占总数20%)
典型案例:
永冠新材(603681.SZ)、罗普斯金(002333.SZ):自然人受让比例均超6%。
行业分布:
科技、医药、消费领域占比超60%,如捷荣技术(消费电子)、爱朋医疗(医疗器械)等。
传统行业(如纺织、化工)占30%,如美邦服饰、青松建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