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网是立足于上市减持网是立足于上市公司股票减持退出的专业咨询机构。在减持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我们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创投机构,提供专业的减持咨询和非标方案设计服务,不止于解答客户当下面临的问题,更着眼长远,站在客户的立场,为客户降低交易结构风险,以已之长,陪伴客户稳健退出。
市值蒸发96亿后连夜终止减持,同花顺错哪了?
市值蒸发96亿后连夜终止减持,同花顺错哪了?

市值蒸发96亿后连夜终止减持,同花顺错哪了?

9月的A股市场,同花顺用三天时间上演了一出“减持反转”剧情。9月6日披露控股股东、董事长易峥拟减持,其后首个交易日股价跌近5%,9月9日凌晨紧急公告终止计划。

这场未实施的减持计划,因易峥自公司上市16年来“零减持”的背景,及其“让渡市场参与机会”这一减持理由的特殊性,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同期持股5%以上股东杭州凯士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凯士顺”)的减持计划仍在推进。

为何上市16年从未减持的易峥会突然提出减持计划?“让渡市场参与机会”的表述背后是否另有原因?仅隔三天便终止减持,是市场压力所致还是内部策略调整?


01. 欲“减”又止

9月6日,同花顺发布《关于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预披露的公告》,首次披露易峥与凯士顺的减持计划。根据公告,两者拟自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138.31万股,占总股本的0.26%。

从具体细节看,两大主体的减持计划存在明显差异。易峥拟减持的68.4万股,并非IPO前原始股份,而是2022年4月公司股价低迷时的增持所得。当时他以73.24元/股的均价增持68.4万股,截至2025年9月6日公告发布时,股价已涨至361.5元/股,这部分股份浮盈超390%。

公告中,易峥的减持理由表述为“阶段性增持目标完成,让渡市场参与机会、释放流动性”。

凯士顺的计划则更显常规:拟减持69.91万股,占总股本0.13%,股份来源为公司IPO前原始股份,理由为“自身资金需要”。公开信息显示,凯士顺当时持有4819.38万股,其中3614.54万股为限售股,本次拟减持的均为无限售股份。且其先前已有减持记录,2024年12月,凯士顺曾减持268.80万股,套现约8.67亿元,市场对其常规减持的预期相对充分。

公告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市场用脚投票。同花顺股价开盘即跌,盘中最大跌幅超6%,最终收跌4.95%,报343.60元/股,单日市值蒸发约96.23亿元。

投资者对易峥“让渡市场参与机会”的表述争议集中,社交平台出现“高位接盘邀请函”等调侃,不难看出企业高估值下投资者对核心股东减持的行为有很高的敏感。

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9月9日凌晨。同花顺紧急发布公告,称易峥“鉴于各种因素”决定提前终止减持计划,且截至公告披露日未实施任何减持操作;凯士顺的减持计划未提及调整,仍按原方案推进。

公告发布后,9月9日股价快速反弹,午间收盘报351.23元/股,涨幅2.22%,成交额放大至35.88亿元,市场情绪得到部分修复。


02. 为何“急刹车”?

易峥从“拟减持”到“终止”的快速转变,以及凯士顺的“单独推进”,背后是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先看易峥终止减持的可能逻辑。公告中“鉴于各种因素”的模糊表述,可结合多方线索拆解。

一是股价与舆论压力。9月截至减持公告发布,同花顺股价已从8月末的413.14元/股降至9月5日的361.50元/股,累计下跌12.5%,减持公告进一步放大调整压力,若继续推进,可能加剧股价波动,损害长期股东利益;同时,“让渡市场参与机会”的表述引发大面积质疑,社交媒体讨论热度居高不下,这种舆论氛围或促使公司重新评估减持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此次减持计划之所以引发市场强烈反应,主要是因为减持时机和规模的敏感性。

易峥此次计划减持的68.4万股在2022年4月低位购入,成本约5009万元。以公告日收盘价361.5元计算,此次减持套现规模高达5亿元,三年间账面浮盈达1.98亿元,投资回报率高达395%。上市公司董事长低位增持、高位减持的操作,自然让投资者感到不安。

回顾2022年的市场环境,万得全A指数当年下跌18.7%,全市场日均股基交易额降至1.0万亿元,同比减少11%。同花顺也受到影响,2022年营业收入35.59亿元,同比微增1.40%,但净利润16.91亿元,同比下降11.51%。当时公司股价在低位徘徊,易峥的增持确实起到了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

转眼到2025年,市场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自去年9月以来,A股市场逐渐步入慢牛格局,沪指创下近十年新高,日成交金额从去年9月的不足5000亿元逐步攀升至近期的3万亿元左右。

在此背景下,同花顺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亮眼:实现营业总收入17.79亿元,同比增长28.07%;归母净利润5.02亿元,同比增长38.29%。公司股价也从去年9月的100元附近一路飙升至今年8月的426.88元高点。

从业务层面看,同花顺2025年上半年各业务线表现不一。广告及互联网推广服务营业收入增速最快,同比增长83.20%,这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以及公司产品与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用户体验改善。增值电信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85%,软件销售及维护业务增长7.66%,而基金销售及其他业务同比微降0.04%。

市场对减持计划的反应立竿见影。公告发布后,同花顺股价在9月8日下跌4.95%。这种市场表现显然超出了公司预期,最终导致易峥在三天后紧急宣布终止减持计划。公司特别强调,自2009年12月25日上市至今近16年来,实际控制人易峥从未减持公司股份。这个声明显然意在安抚市场情绪,但投资者似乎并不完全买账。

股东多次减持

虽然易峥终止了减持计划,但股东杭州凯士顺科技有限公司的减持计划仍未改变,这为市场留下了悬念。杭州凯士顺科技有限公司是同花顺员工持股平台,经过多次改名,减持股份来自同花顺2009年创业板上市前。

值得注意的是,同花顺股东曾多次高位减持。根据披露,去年12月23日~今年2月26日,同花顺股东、董事叶琼玖减持200万股,减持比例为0.37%,减持均价为318.87元/股。当时,同花顺的股价已经处于高位。

而凯士顺数量更多。2019年6月至2024年12月,凯士顺累计减持同花顺约556.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1.04%。公告显示,去年12月2日~30日期间,凯士顺共计减持268.8万股,减持均价为322.72元/股。

早前的2023年,同花顺上涨时,也有股东减持。披露显示,2023年6月13日、14日期间,该公司董事王进减持了258.62万股,减持均价为182.48元/股。

按照减持均价计算,叶琼玖、凯士顺、王进等三家股东,仅最近两年多,就已分别套现6.36亿元、8.67亿元、4.72亿元左右,合计套现金额超过20亿元。

9月9日同花顺股价低开高走,当天收盘上涨超2%,报350.76元,总市值1886亿元。但这个事件所引发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同花顺并非首家以“改善流动性”为由减持的上市公司,但市场对此类行为的敏感度始终很高。2025年6月,科兴制药控股股东科益医药宣布拟减持不超过3%股份,理由同样引人注目——“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增加二级市场流动性”。

这一理由遭到市场广泛质疑,市场反应也极为负面。减持公告发布次日(6月5日),科兴制药股价跌幅达8.51%,为该公司近一月以来较大跌幅。股价从56.07元/股下跌至51.61元/股,总市值蒸发约5亿元。

二是16年“零减持”信任背书的维护。终止公告特别强调“自2009年上市近16年,易峥从未减持公司股份”,这一记录在A股市场实属罕见,长期以来是投资者对管理层信任的核心基础。若此次实施减持,将打破这一信任壁垒,对公司长期市场形象的损害可能远超短期减持收益,终止计划成为维护信任的理性选择。

三是监管环境的潜在考量。2025年A股市场对大股东减持监管趋严,年内已有10起违规减持处罚案例,易峥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其减持行为需更严格遵守监管要求。尽管公司公告未提及监管相关内容,但结合行业监管动态,终止计划可规避潜在合规争议。

再看凯士顺坚持减持的原因。从股东背景看,凯士顺并非单纯的财务投资者,其股东包括同花顺董事叶琼玖、王进,属于与核心管理层关联紧密的持股平台。这类平台的“自身资金需要”,通常指向两层含义。

一是为平台内股东提供流动性,比如满足个人资产配置、家庭财务安排等需求;二是优化持股结构,凯士顺的持股比例已从IPO后的15%逐步降至2025年6月末的8.96%,2024年12月的减持也印证了这一长期调整趋势,本次减持属于常规操作,而非短期看空信号。

03. 高增长能否消解减持争议?

基本面是理解股东行为与市场反应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次减持事件引发的讨论,离不开同花顺的业绩表现。

从同花顺自身业绩看,2025年上半年表现稳健。根据半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79亿元,同比增长28.07%;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5.02亿元,同比增长38.29%;扣非净利润4.84亿元,同比增长40.64%,增速显著高于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11.9%的同期平均水平。

核心业务中,广告及互联网推广服务表现亮眼,收入6.41亿元,同比激增83.20%,半年报解释称这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公司网站及APP用户活跃度回升,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宣传投放力度增强”。

现金流与分红政策也进一步体现了业绩情况。同花顺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41亿元,同比激增274.94%;同时推出半年度分红预案,每10股派现1元,占上半年净利润的10.71%,虽分红比例不算高,但结合充裕的现金流,显示出持续回报股东的能力。

将其放入行业坐标系,对比行业龙头东方财富,同花顺规模虽小但增速有优势:东方财富上半年营收68.56亿元、净利润55.67亿元,规模优势显著,但同花顺净利润增速略高于东方财富。

业务结构上,东方财富依赖证券经纪业务,而同花顺更侧重信息服务与广告,毛利率86.95%高于东方财富的83.75%,也是双方不同的盈利模式的体现:同花顺靠“流量变现”,东方财富靠“交易佣金”。

从估值角度看,同花顺的高估值是市场敏感的核心原因。截至2025年9月11日,同花顺市盈率(TTM)100.66倍,远高于东方财富的38.75倍,这种高估值状态下,核心股东的任何减持行为都易被放大解读。

这场“未实施的减持”,本质是上市公司核心股东、市场情绪与行业环境的一次集中博弈。对同花顺而言,此次事件也为其股东沟通提供了启示,相较于模糊的表述,清晰、坦诚的动因说明或许更能赢得市场信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 2025155787号